#太史仔歷史筆記
論宗教: 道教
根據個人經驗,三大中華傳統宗教入面,儒教應該冇咩人信,佛教最多信眾,道教就夾起中間,但信眾人數都係少。
(下圖係遊戲CK2網上截圖,後文都會有
好陰公,道教存在感=0
綠圈入面係中華都護府起始區域,但係信佛教) https://twitter.com/taishiandlovu/status/1341328024805863424
論宗教: 道教
根據個人經驗,三大中華傳統宗教入面,儒教應該冇咩人信,佛教最多信眾,道教就夾起中間,但信眾人數都係少。
(下圖係遊戲CK2網上截圖,後文都會有

好陰公,道教存在感=0

綠圈入面係中華都護府起始區域,但係信佛教) https://twitter.com/taishiandlovu/status/1341328024805863424
其實儒教並唔係宗教,而係今日意義上嘅意識形態。佛教就掹車邊,因為有人提出佛教係無神論嘅宗教,雖然我係唔認同嘅。至於道教,係完全符合現代人對宗教嘅印象。
如果以「真」傳統來睇,佛教唔係起源於中土嘅宗教,儒、道兩教先係。
因此,要講中華「傳統」「宗教」,應該只有道教一家。
如果以「真」傳統來睇,佛教唔係起源於中土嘅宗教,儒、道兩教先係。
因此,要講中華「傳統」「宗教」,應該只有道教一家。
呢幅圖顯示嘅人,係唐代宗,遊戲中預設左信道教。
錯啦,佢點會唔鍾意佛教呢,歷史上佢本人係佛教徒!
係咁一直以來,漢人通常信邊個教?
呢樣好難講,因為冇可比較(如果秦朝或之前,佛教仲未傳來,又點能夠入教?)
但我地試下抽樣,睇睇d皇帝,信緊咩教先:
錯啦,佢點會唔鍾意佛教呢,歷史上佢本人係佛教徒!
係咁一直以來,漢人通常信邊個教?
呢樣好難講,因為冇可比較(如果秦朝或之前,佛教仲未傳來,又點能夠入教?)
但我地試下抽樣,睇睇d皇帝,信緊咩教先:
1.漢平帝: 儒家
(前1年-6年在位)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...登上中國傳統社會的神壇
2.蜀漢後主: 儒家(未明)
(223年—263年在位)劉禪也信了鬼巫
3.北魏宣武帝: 佛教
(499年-515年在位)因篤信佛教,宣武帝取消子貴母死制度
4.唐玄宗: 道教
(712年-756年在位)後來崇信方士張果,漸好神仙
(前1年-6年在位)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...登上中國傳統社會的神壇
2.蜀漢後主: 儒家(未明)
(223年—263年在位)劉禪也信了鬼巫
3.北魏宣武帝: 佛教
(499年-515年在位)因篤信佛教,宣武帝取消子貴母死制度
4.唐玄宗: 道教
(712年-756年在位)後來崇信方士張果,漸好神仙
5.宋真宗: 道教和佛教
(997年-1022年在位)
6.宋理宗: 儒家
(1224年-1264年在位)一直希望使理學成為正統官學
7.明孝宗: 道教
(1487年-1505年)弘治中期,皇帝自己漸漸迷上了齋醮
8.清高宗: 佛教(未明)
(1735年-1796年)乾隆知道母親篤信佛教,於是專門為她建造了寶相樓 https://storystudio.tw/article/gushi/qian-long-and-his-mother/
(997年-1022年在位)
6.宋理宗: 儒家
(1224年-1264年在位)一直希望使理學成為正統官學
7.明孝宗: 道教
(1487年-1505年)弘治中期,皇帝自己漸漸迷上了齋醮
8.清高宗: 佛教(未明)
(1735年-1796年)乾隆知道母親篤信佛教,於是專門為她建造了寶相樓 https://storystudio.tw/article/gushi/qian-long-and-his-mother/
就咁睇,三教嘅皇帝信徒好平均。至於睇時間先後,我地可以見到呢種趨勢:
1.早期信原始信仰+儒家思想
2.去到晉朝,佛教就興旺
3.唐宋時代,道教中興,有形勢與佛教融合
4.南宋末期,儒家改革
5.明清似乎起道佛之間,任意信奉
1.早期信原始信仰+儒家思想
2.去到晉朝,佛教就興旺
3.唐宋時代,道教中興,有形勢與佛教融合
4.南宋末期,儒家改革
5.明清似乎起道佛之間,任意信奉
(補充)
抽樣方式: 由公元1年開始,每個250年查看一次
編定方法: 上述資料係睇維基百科,有d冇講信咩教,或者只提到問卜占星,都當係儒家
抽樣方式: 由公元1年開始,每個250年查看一次
編定方法: 上述資料係睇維基百科,有d冇講信咩教,或者只提到問卜占星,都當係儒家
政治上,儒家一直有影響力。然而起個人心靈層次,係被佛道二教後來居上,儒家敗走。
放大來睇,原始信仰都受到佛道兩教影響。例如一般人到左初一十五,除左去祠堂,亦會進寺拜佛上香。
另外,除左拜自然神(天公地母)、三皇五帝等,亦加入左道教神仙(三清、慈航大士)。
放大來睇,原始信仰都受到佛道兩教影響。例如一般人到左初一十五,除左去祠堂,亦會進寺拜佛上香。
另外,除左拜自然神(天公地母)、三皇五帝等,亦加入左道教神仙(三清、慈航大士)。
莫怪乎儒家後尾要祭出,「三教合流」呢招殺手鐧
(宋明理學,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。雖然是儒學,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。)
一來係要迎合大勢所趨,免被時代淘汰。二來的確係要補充思想體系嘅缺點。例如儒家缺乏宇宙觀,而佛教有三界六道,道教有道德三清。
(送上一幅<三酸圖>)

(宋明理學,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。雖然是儒學,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。)
一來係要迎合大勢所趨,免被時代淘汰。二來的確係要補充思想體系嘅缺點。例如儒家缺乏宇宙觀,而佛教有三界六道,道教有道德三清。
(送上一幅<三酸圖>)